当前位置:千优问>常见问答>婺剧音乐唱腔有什么特点?

婺剧音乐唱腔有什么特点?

2022-11-05 02:14:23 编辑:join 浏览量:604

婺剧音乐唱腔有什么特点?

婺剧音乐唱腔有什么特点?

婺剧共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六大声腔既能独立存在,其中的高腔、昆腔、徽戏、滩簧之间又有相互的联系。高腔因受弋阳腔影响较深,故又称弋阳腔,它的最大特点是有人帮唱,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

婺剧中的侯阳高腔形成于浙江东阳、义乌一带,也是义乌腔的产生地。该腔用大鼓和小锣作击节乐器,唱腔比其他高腔更粗犷激越,以演武戏为主。

婺剧中的西吴高腔因为流行于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并开设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质朴,且多滚唱,与徽剧雅调有较深的渊源关系。

婺剧中的西安高腔流行于浙江衢州一带,因为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西安高腔在1521年至1567年自江西弋阳传入,但也有人认为西安高腔与明初盛行在金衢的海盐腔有密切关系,海盐腔地方化后衍生出义乌腔,义乌腔流入衢州后又衍生出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应是义乌腔流入衢州后杂以乡音改调而成,弋阳腔仅对其影响较大而已。它以鼓为节,有帮腔,唱腔高昂,但较其他两种高腔略低而显流丽典雅。

后加入以笛子为主的乐器伴奏,有时也出现简短的过门,在唱腔上除滚唱仍接近口语和节奏比较自由外,其他部分的旋律有受昆曲影响的痕迹。西安高腔的曲调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尽的特点。

婺剧中的松阳高腔流行于浙江遂昌、龙泉一带,源于明末清初,1875年至1908年间盛行。该腔常用花腔以及高八度假嗓。

以上前三种高腔,均由一人启唱,众人帮腔,锣鼓助节,音调随心入腔,而松阳高腔还加入了管弦乐伴奏。在戏曲界,多数高腔的特点都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唱,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则均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

婺剧昆腔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为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的草台和庙会,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所以语言比较通俗,剧情情节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婺剧昆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

婺剧昆腔中的金华昆腔、兰溪昆腔、衢州昆腔、东阳昆腔等几类声腔,各自以它们的流行地点命名,没有其他的区别。

在明代之后,昆腔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声腔。实际上,昆腔是昆曲在衢州、金华的一个支流,在语言和曲调上均结合当地习惯予以简化或改变,所以被人称为“草昆”。

乱弹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戏曲声腔,因婺剧专攻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金华浦江县,所以又被称为“浦江乱弹”。它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调,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和桐庐一带演出。

二凡具有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有人认为它源出于流行在陕西和甘肃一代的西秦腔,也有人认为它源于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调;三五七具有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属于早期吹腔。有人认为其形成与皖南的徽州、四平、太平诸腔有关。芦花则源于吹腔一类,受徽戏影响。

乱弹在婺剧中,指唱三五七、芦花调、二凡、拔子四个声腔的剧种。三五七、芦花调由安徽石碑腔演变而来,用笛主奏,曲调华丽、流畅、舒展,唱调字少腔多,后发展为字多腔少的叠板。

二凡是秦腔传到南方后演变而成的声腔,在婺剧中又发展为尺字、小工、正工、凡字四种不同属性的曲调,又各有倒板、原板、流水、紧皮、垛板等不同板式,分别具有激昂、高亢、悲壮、沉郁等感情特点。拔子也有倒板、回龙、原板等板式。按定调性质,二凡一般与三五七相连,芦花则与拔子相连。

徽戏指由皖南传入的徽戏声腔。在清代末年,大量皖南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是以经商或者随着徽戏经商的路子进入金华等地的。据统计,在当时,金华、衢州两地传入的徽班达30多个,仅1918年前后开设的本地科班就有10多个。

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唱西皮、二黄,表演粗犷、泼辣、朴实、健康。剧目有《二进宫》、《法门寺》、《青龙会》等,其中《火烧子都》、《水擒庞德》等的表演风格,在后来的皮黄剧中已少见。

滩簧源自苏州滩簧。在1736年至1820年,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有人认为,婺剧中的滩簧腔是由往来于衢州和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演员演变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婺剧滩簧戏的流行地点有浦江滩簧、兰溪滩簧、东阳滩簧等。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有的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方的南罗腔,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由当地民歌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

以上6种声腔,在婺剧中不是一戏混用,而是各个声腔都有一批专长剧目。最初,高腔、昆腔、乱弹等独立成班,后发展为合班,并有不同的组合,有三合班、两合半班、乱弹班等。

婺剧演员都采用真假嗓相结合的唱法。过去婺剧的旦角都是由男人扮演的,因此演唱时要用假嗓,由于学不得法,只能采纳半假半真的唱法。

一句唱词中,拖腔用假嗓,其他用真嗓,唱起来忽高忽低,忽粗忽细,人称“雌雄音”或“阴阳嗓”。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唱法,但也有不少演员是用真嗓演唱的。

婺剧唱腔颇具特色,技巧有两种,一是老生的高云滚翻腔,二是大花脸的水底滚翻腔。高云滚翻腔又叫“小瞠喉”,真假嗓结合,但听起来像真嗓,声音高亮。

著名的婺剧龙游二合半班老生叶阿苟,在《九件衣》中扮演县官李文斌,当他错判公案,酿成人命,死者的亲属上前欲打时,他唱道:“老兄长,老嫂嫂,且慢动手啊……”当他唱到“手”字时,突然翻到高音,激情澎湃,声惊四座,这就是典型的高云滚翻腔。

水底滚翻腔是婺剧大花脸中独特的唱腔,它的特点是利用喉嗓和胸腔共鸣,使声音发出滚动的震响,犹如滚滚江潮,激荡如雷,十分威武雄壮。婺剧徽班著名大花脸章汝金在扮演《雁门摘印》中的潘洪时,其水底滚翻腔就表现得非常具有特色。

婺剧伴奏乐器有科胡、板胡、二胡、提琴、月琴、三弦、牛腿琴、琵琶和大唢呐、吉子、笛子、笙、箫、先锋和大号筒等。打击乐器有板鼓、檀板、梆、大堂鼓、扁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碰铃、狗叫锣等。

在高、昆、乱合班后,高腔乐器也以昆笛为主奏乐器,辅以提琴、月琴或琵琶、唢呐。西安高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简单的过门,曲调也逐步地丰富起来。

婺剧的伴奏别具一格,它采用大锣、大铙、大鼓,且有长号先锋、胡笳等特殊乐器一起演奏。在婺剧伴奏中,先锋一吹,犹如虎啸龙吟;吉子、唢呐一响,犹如鸡唱鹊闹;锣鼓一敲,犹如万马奔腾;战鼓一打,犹如倒海翻江。这些乐器加在一起使用,表现力极为丰富。

婺剧的这种鼓乐的形成与发展,除了继承自己的传统外,还受到十番锣鼓的影响,如金华、衢州、义乌、东阳、永康、兰溪一带的民间舞蹈龙灯、马灯、鱼灯、虾灯、台阁、罗汉、拉线狮子、滚地狮子等,都是用十番锣鼓伴奏的。

婺剧的鼓乐除了为演员伴奏外,还要在戏的开场和间歇时单独演奏。戏开场前一般都要闹花台,三折小戏演完后又要闹二台,然后接下去演正本大戏。东阳三合班的开场锣鼓叫小鼓头场。

俗语说:“锣鼓响,脚底痒。”婺剧的锣鼓其实是最能使人精神振奋,给人带来欢乐的。

标签:婺剧,唱腔,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