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常见问答>《资治通鉴》才德篇读后感

《资治通鉴》才德篇读后感

2023-02-01 12:23:47 编辑:join 浏览量:556

《资治通鉴》才德篇读后感

《资治通鉴》才德篇读后感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乃《资治通鉴》宗旨,故偶尔闲来无事,翻开《资治通览》,品味历史,不求以达治国平天下之大志,仅为提升自身修养,为人处世力求无愧于心,乃吾此生宿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是耐人寻味的哲言;“凡事都需得研究才会明白”,鲁迅先生同样教我们要重视历史研究;毛泽东书柜中最多的书籍并非是《孙子兵法》之类,而是历史书籍,其中《资治通鉴》是他研究、批注最多的一部,读《资治通鉴》的益处可见一斑。研读此书,所获匪浅,然而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我为人处世必谨记谦和与谨慎的道理。书中开篇不久便讲到“三家灭智”的故事,智瑶狂妄地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绛河原来可以像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而楚国春申君听信小人佞言,利令智昏,希图权贵,结果被自己扶植起来的人杀害。由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处世之人一旦狂妄必然会招来杀身之祸,做一件关乎终身成败的大事而不能谨慎的从事同样必将自取灭亡。“满招损,谦受益”,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做到谦虚,个人就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唐朝之所以有谏臣魏徵与唐太宗谦虚的态度,博大的胸怀是分不开的。贞观之治是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的心态应对他人的劝谨谏。由此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会发现,不管怎样,不管处于何时何地,面对何种境遇,谦和,是不变的法则。性情急躁,或狂妄自大,且可逞一时之快,却可能为日后灾祸种下了因果。而谦和忍让,即使此时心中稍有不快,但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许一时的退让,是为日后的前行创造更好的机遇。抬起头是一种境界,低下头是一种信念。有人把头低下是因为想看清脚下的路,永远仰望高处而不愿低下头来看清路下的障碍的人,有很大的可能会在自己最有把握的地方乱了方寸。谦和地笑对自己和别人,不要对自己太苛求,非得要达到目的才肯善罢甘休,要有修养地审视自己;更不要对他人太苛刻,一丝一毫的过错都不肯放过,要有涵养地看待别人。智者的冷静,勇者的思索,胜利者在顺境中对自重的感悟,强者在逆境中对自尊的信任,谦和是一种沉默的威信,谦和是一种飘逸的远见。谦和,告诉我们要用人格主宰自己的希望,用虚心选择自己的未来。当我们面对自己无法忍受的事情,即将要发脾气时,请想一想司马迁忍辱负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军师孙膑装疯卖傻,战国名将伍员奔吴,六相苏秦尖锥刺骨…一个个忍辱负重而成功的例子„„他们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挫折、打击、困难„„在身心、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在长期的煎熬中度过。忍辱负重给予人的不光是克服了当前的困难挫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赢得了一个坚强的意志力,为战胜未来的艰难险阻准备了利器。韩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牺牲了眼前的荣辱。韩信选择了忍,就选择了帮助刘邦打天下的事业,就选择了日后的王侯。“忍辱负重”——成功让你必过的一关。想想这个,试问,世间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而面对当今社会,虽然有着种种不公,但我们应该知道,倘若我们离开了这个社会,我们还可以生活下去吗?那样的话先别说生活与实现任何的需要,就是仅仅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所以,面对社会,我们还是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平凡但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再说谨慎,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倾向。持有此种态度的人,会对事物做整体的、细节性的考虑,小心评估利弊得失,并且反复思量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所造成的结果,他们经常是深思熟虑的,注重长期、实质的结果,远超过短期、表面的利益。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王翦灭楚”的故事,兼能说明谦虚谨慎的重要。秦王打算灭楚,问王翦所需兵力,翦答:“非不可,”秦王又问王翦的儿子,答曰:“二十万足矣,”秦王高兴地说:“后生可畏啊!”于是翦子率兵出征,结果大败而回,秦王马上陪礼道歉,请王翦率倾国六十万大军出征。出征前王翦向秦王提前要索要赏品,田地、宅院、美女、丝竹管弦之乐等应有尽有。秦王笑而应之。出征后王翦依旧常常催要赏品。最后王翦灭楚后解甲归田颐养天年去了。王翦灭楚,做了两件要紧的事,体现了他的谦虚谨慎的风格:一,要兵;二,要物。一员老将久经沙场深知深入敌人纵深作战的危险,楚国广袤,加之人地两生,要兵六十万一点都不为过。这正与年轻人气火旺盛、牛气冲天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是谦虚之处,正是他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归国后王翦亲信问起原因,王翦说:“大王委全国兵力于我,虽说是对我的信任,但不免有所担心,我频繁的索要赏品并不是我真的需要它们,而是向秦王表达我要解甲归田的意愿,这样才能让秦王对我放心。”历史上多少“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破臣亡”的悲剧——韩信、文种、伍子胥、乐毅,悲惨的结局历历在目。而王翦却可以做到功成身退,善始善终,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为人的谦和、处世的谨慎。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谨慎谦虚”才是为人处世之道。而三国中的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意思是:“你用刑太严,甚至有时杀错人,又每日鞭打犯错误的军官,打完之后又把这些人安排在身边,一点防备也没有,这样下去必然会惹祸上身。”但张飞始终没有醒悟,不幸被刘备言中。回想我们的现代社会,虽不会像古人一样稍有不慎即人头落地,但是,为人做事谨慎同样重要。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他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李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直到1992年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中,他以38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列第35位,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诚然,谨慎虽往往给我们带来利益,是做人的优秀品质,但是如果过于谨慎,则引起问题,如丧失机会。三国诸葛亮手握重权,性格谨慎,但却事必恭亲,鞠躬尽粹,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诸葛亮手下却没有韩信、城父、所以功业堕败。”这是最公正的评估,问题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伟大的统帅。诸葛亮身兼将相,而过分谨慎的性格,跟军事必然要有的冒险精神,互相冲突。他培养的接班人,都是保守有余,进取不足,使我们徘徊扼腕,无限痛惜。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战略太过冒险,但魏延并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正常冒险,因为对手恰恰是花花公子夏候懋之故;对手如果是司马懿,大军一进入谷口,就等于进入地狱。所以魏延的大战略一旦被否决,便永无再行的可能。从此,曹魏王国安如磐石,诸葛亮的出兵祁山,对曹魏王国的伤害,不过是隔山打牛,徒消耗士卒性命。诸葛亮的错误决策,由于他天生的谨慎性格,使他追求万全。偏偏军事上没有万全,所以他用尽力,不能寸进。魏延是当时名将,而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被驱逐到错误的地点,打绝望的战争,而最后还被诬以谋反,死在自己人刀下。从资治通鉴的几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为人处世谦和、谨慎,可以使前路更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但是,我们更要切记要把握好分寸,因为如果过于谦和、过于谨慎,则往往会使我们丧失成功的机会。

标签:读后感,德篇,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