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常见问答>“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怎么翻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怎么翻译?

2023-02-08 17:38:31 编辑:join 浏览量:620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怎么翻译?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此句出自《论语》述而篇第十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原文为: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为: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也许是叶公问非所以,也许是子路难以描述老师,但却因此留下了鲜活的孔子自述。无法知道什么事情让孔子发愤忘食,也不清楚他乐什么而忘掉忧愁,不知老之将至。不必非要知道具体的事情。用朱子的话,只需体会孔子的精神与骨力。发愤,因为有所未得;乐,因为有所获。忘食忘忧,足见孔子是决不愿意半上落下,有始无终,心志焕散的人。凡事真能投入,忘了自我,或融我于对象之中,才可能忘食忘忧以至于不知老去。这正是常人难能之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在一个国家推行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臣和良民。圣君、贤臣、良民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说:人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人人都应受教育,这就是他的“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在他看来,春秋时代不但没有圣君,就是具有君子品德的圣君也没有见过。即使如此,既定之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则就是非礼和不忠。受过教育的小人就成为良民,是施政、供驱使的对象。贤臣是实行“德政礼治”的决定力量。而贤臣主要是从受过教育的贤人、君子、士中选拔出来的。贤人是具有最高品德的知识分子,只要当权者任用他,就成为贤臣,有了贤臣,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君子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士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有了合格的君子和士,也可以从中选出贤臣。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贤人和优秀的君子与士,供各国国君选作贤臣。通过贤臣治国,实行“德政礼治”,就可以使国家达到像西周初期那样的“太平盛世”。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二是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概括起来就是:教育要为政治服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弟子爱国。这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我们今天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还值继承和借鉴。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怎么翻译?

参考资料

腾讯儒学:http://rufodao.qq.com/a/20160325/041877.htm

标签:子路,叶公,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