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百科知识>唐太宗设政事堂的目的是什么?"参知政事"参决朝政说明了什么问题

唐太宗设政事堂的目的是什么?"参知政事"参决朝政说明了什么问题

2023-05-19 01:01:27 编辑:leo 浏览量:626

唐太宗设政事堂的目的是什么?"参知政事"参决朝政说明了什么问题

唐太宗设政事堂的目的是什么?

唐代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 ,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论政是政事堂的正常态 ;中书省的政事堂议政是政事堂制度的破坏 ;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是政事堂制度的瓦解【参知政事】官名。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滚灶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中国唐代初年宰相加衔。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不轻易授人,常用其他官员另加官衔为宰相,参知政事就是加衔之一。唐中叶以后不再使用。宋初沿袭唐制,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乾德二年(964)又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为副相。开宝六年(973),参知政事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接近于宰相。宰相出缺时,代行宰相职务。元丰改制废参知政事,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以代。建炎三年(1129)又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直至宋亡。南宋参知政事常兼同知(或签书)枢密院事等,或由知枢密院事等兼(权)参知政事渣凳。参知大梁扮政事和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以及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参知政事’参决朝政主要是在宋代,应该说这代表了所谓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既限制了皇权,也限制了独相的相权,是由整个文官集团作为执政集团出现,避免了皇权独大或者相权独大的局面。与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制类似。

标签:参决,政事堂,参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