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百科知识>什么是湿气

什么是湿气

2023-05-26 14:44:02 编辑:leo 浏览量:596

什么是湿气

什么是湿气

是中医说的湿气吗?  湿为天地间阴阳蒸腾濡润之气,而其作为邪气却能防碍人的身体健康,使人对它深恶痛绝。俗语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攻克湿邪就应该对其作各面的认识。  首先,湿按照属性分为属于天气的湿如雨雾,属于地气的湿如泥水之浊阴之邪,有属于饮食的湿如酒酪水果,有属内伤脾肾、五脏、气血津液的湿。  第二,湿伤人的途径:雾露、山岚瘴气、风毒等邪气可从口鼻而入,雨、汗、泥水等可以从肌腠、皮肉筋骨而伤(伤湿),水饮浊腻之品从口而入,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产生的湿是从内而生,另有内中湿即内素有寒湿或初患浮肿又重感外湿。  第三,湿邪可以侵袭人体任何部位:感湿于头面四肢可见头痛、头风、面游风等,患于腰脚可见腰痛、脚气等,外伤皮肤见皮痹、皮疹,入于肌表可见发热、恶寒、自汗,滞于经络见痹重、难屈难伸败拦凯、痉病,入于肌肉可麻木、跗肿、黄疸、按之如泥不起,伤于筋可见痿,滞于经脉为脚气病,流于关节轻者屈膝有声,甚则关节肿痛,入肾腰胯疼痛、身如板夹、胁如沙坠,入脾胃则呕恶、腹胀,入于小肠则颓疝、尿赤秘涩,入膀胱为淋,入于大肠为泄泻、腹痛、后重、脱肛,入于气血为倦怠。  第四,湿邪的变动:湿逆于上为湿气,上蒙清窍,阻滞神机可见头昏蒙痴呆健忘等。郁于中为痰。流于下为水。夹寒为寒湿可见痛痹。夹风为风湿见身烦痛额上微汗。风寒湿合而为痹证。兼温为湿热、湿温。可兼酒麦乳酪停滞不化。湿病治疗失误久延可发展为痰饮、水肿、癃闭及气湿痰淤交阻的肿瘤。  湿本为人体气血津液之正气,但作为邪气对人危害非细。湿性属阴,性阻滞黏腻,所到之处无不沾染受害。历代医家对湿邪有多种见解,总赅而言,湿为邪为正总在气化与不化。现就我感悟比较深的内容作一阐述。  《黄帝内经》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不运化,水湿不流,或为诸湿肿满,诸颈项强。李东垣对疾病的发生独重脾胃,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则生百病。在《脾胃论》中论述了其重要性:胃为十二经之海,水谷之海,属阳土,主动而不息,辟如阳气在于地下能够生化万物。胃气和平,荣气上升,产生温热。温热正如春察唤夏,能够行阳二十五度,使因精奉于阳。如此胃气和平则万化安。在病理状态下,胃病不能濡养使六腑气绝而致阳道不行,阴火上行。六腑之气先绝,五脏之气无所禀受而后绝。肺主收下,又主五气,现肺气绝则不生五气而独下流,与脾土叠于下焦〔重强〕。所以胃气病不能行阳气积阳成天去,清阳不能出上窍、实四肢、发腠理反而下流∶“湿从下受之”—脾为至阴之地,有形之土下填,阴火反乘脾胃。胃之一腑病,十二经元气皆不足,气少则津液不行气化不行而成湿滞血亏等,所以说胃气病则万化危。对于腹中气不足,大气不运生湿的机理,清代汪昂也详细论述过,旨在于机理明才可能投药无误。  下面来看肺与湿的关系。肺主天气,天气通,地气才能运行。肺经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这应该就是启上闸,开支河的意思吧。吴鞠通说“湿邪之为病,上焦与肺合”—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但如果气化湿自然随之化解,即使有兼夹的邪气也会随之一起化解。湿邪治肺可以开闭达表,使表气通,透热化湿,不汗而解,肌表的风,太阳的湿也乘势外解。既可以通降上焦气机使利气化湿有能疏泄腠理使湿从汗去,在汗出的同时,内郁的邪热也能随之向外透散,达到汗出湿热自退的目的。  吴又可在邪有九传治法中说感受疫气表里分传,开始的时候邪在膜原是邪气平分,半入于里则见里证,半入于表则见表证。表里都病的是内外壅闭,在表汗不能发,在里为不通。这时不能强发汗,应该先用承气通里,里邪去则里气通,中气才能达表,之前郁在肌肉中的邪都乘势升泄出来〔或者发斑,或者吐,各随其性质而发〕。这属于以泻为补的方法。  以上一则主张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一则主张通里气宣发中气。正如清代石寿棠在湿热闭表壅肺阻滞三焦之证中所说“不专于升表(发汗),在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对从脾治湿的治疗也有重要意义—调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例如崔燕玲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咳嗽。认为脾胃失健,水湿内停,日久蕴热,湿热上痹犯肺,肺失清肃。以半夏燥湿化痰,干姜辛热振奋脾胃阳气温阳化湿,芩连苦寒泻热燥衡高湿再加清肺化痰之品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治法和加减可以参考《脾胃论》等著作.  上面提到的阳气的升发,还密切联系于胆腑和小肠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甲胆属风温,主生化全身的气血;丙小肠主长养周身的阳气,它们禀气于胃而能浮散升发.如胆小肠的温养生长之气不足,留于有形之脉中而为热病中风等等不可胜数.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都以各自和相互协调的气化功能与湿想连结着.其中淤血也是湿病形成的重要因素.《素问•刺节真邪》说.腰脊—人的大关节,胫—人赖以走和跑路,前阴身中之机,阴精之侯,是津液的道路.如果饮食不节善怒常发,津液就会内溢下流于前阴,使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是患了荣病有水,不能上也不能向下,应用铍石治疗.在《邪客》中说,营气泌其津液注于血脉化为血.都是说明营气导致血病.张景岳说道:“失血家往往水肿,淤血化水亦水肿,是血病兼水”,“血液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津液得以通行”又说明血病能导致水液的运行.湿邪可阻滞经络而形成淤血,由血及气而气血不畅气化失司,又加剧水液运行的障碍,如此循环,二者交相影响.  此外,对医源性的湿病也不能忽视,如输液不当,过快过多可影响体内的水液电解质平衡;用药过于寒凉滋腻;过用耗气伤阳药;用损害心、肺、脾、肾的药物等都有可能导致湿病的发生发展.  随着地球气温的变化,人们工作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人的体质可能向“湿热化”的方向发展,鉴于以上,人们更应该加强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和知识,顺从自然规律,加强身心修养以保持健康 。  【二】中医湿症  中医之湿症不同于西医,西医之湿症是一点皮肤病,中医的湿症是人体的六大病症之一,即风湿,湿症,寒症,热症,燥症,火症.它可以侵入人体的每一个脏腑或每一条经络,亦或每一个细胞,一个脏腑有病还可以想传另一个赃腑,湿症是人体的一个大顽症,因此很难治愈.  大家都知道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即湿,湿是生命的载体,血是靠湿来承载,火气是靠湿来降温,现代的癌症即肿瘤,实质是水湿不能畅通而停留的病症,尿道是湿的排出通道,泌尿系统疾病亦是湿症,而西医称皮肤病为湿症中医亦同,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攻克湿症是人类为治疗疾病的一大半,实非小事。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为水类,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邪致病,多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等,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可使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秽浊不清。如湿病面垢多眵(眼屎),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过多等。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水湿之邪重  着粘滞,侵入人体,留滞不化,易滞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的升降。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不畅,故常见到胸闷脘痞、胀满等症状。外感湿邪,最易损伤或阻遏脾阳,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易见腹泻,水肿等症状。  湿性粘滞。粘滞。即粘腻阻滞之意,湿邪犯人,其粘滞性主要表现在分泌物或排泄物多表现为涩滞不爽,如大便里急后重,小便涩滞不畅等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于下部的症状,如下痢、带下、淋浊、下肢水肿等。  注:"阳气"受损可以理解为阳气不足,也可以理解为阳气受到湿邪的影响被阻滞.就是中医所说的"阳气郁沥".后背发冷可能是虚,如肾虚,脾肾阳虚等,也可能是湿,如脾虚湿盛。

标签: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