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百科知识>双塔寺的历史沿革

双塔寺的历史沿革

2023-05-31 05:10:18 编辑:leo 浏览量:607

双塔寺的历史沿革

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惯称呼为双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渐不被人注视,而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永祚寺”之“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水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啊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晋书·乐府》说:“永祚,犹远祚也。”可见“永祚”一词,似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这就是寺名的来由和含意吧。 双塔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大约在明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距今 38O余年。初创之时,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所寺院,也没有旅档侍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东南隅的那座旧塔。至于那紧靠塔而建的几间简陋寺舍,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关于“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明万历本《山西通志》和万历本《太原府志》都曾作过明确的记载。

历史发展

万历三十五年

宣文塔和永明寺问世不久,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王——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永明寺、宣文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称,就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该寺主持,当时在全国颇有些名气的建筑家福登的和尚,来太原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的和尚是明代中叶著名高僧。万历皇帝的生母,那个笃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就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福登接到晋穆王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当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倾斜时,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晋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并在慈圣皇太后出资佐助下,用了 4年的时间,即万历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公元1608——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现存永祚寺殿堂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以及位于旧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两峰插天”,“楼阁巍然”的大观。

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是非常宏伟的,除了现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终因年迈体弱,积劳成疾,无法完成其计划,于这年(万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后,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于台怀镇拆吵显通寺。这个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两塔均定名为“宣文塔”。

顺治十五年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阳曲县地方官曾对双塔寺进行过一次修葺,新筑两塔之间的过殿。有关资料说,这次修寺,曾准备新建该寺山门,后不知何故而未盖成。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也曾筹砖备瓦,准备大兴土木,兴建双塔寺的围墙并山门。恰巧,这年升迁为汉阳知府,未能如愿。直至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才由阳曲县继任知县刘江召集工匠,砌起从东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围墙,并辟建一简陋之极的山门。这样,总算使空旷且坦露了八十余年的寺院有了遮拦。因为起建围蠢漏墙和山门的夙愿,发至于前任戴氏,刘江在工程完竣后,请戴梦熊提了“祗国胜境”的门额。今天的永祚寺二门,就是当时所建的山门。

民国以来

民国以来,永祚寺因年久失修,尤其是大雄宝殿和三圣阁,多经风雨剥蚀,损坏到几乎“倾覆”的地步。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杨子端等人积极活动,组织募集捐款,维修塔寺,并在修旧的基础上,在大雄宝殿对面,东西配殿北端,破土动工建起六间单坡式北房,在原天王殿的位置上新辟院门,构成传统的四合院式布局。如今的永祚寺三门,即门额书“永祚禅林”的寺门,就是当时的产物。

解放前夕,双塔寺由于其地势险要,成为军阀阎锡山固守太原,负隅顽抗的军事要塞。高大的双塔,变成了阴森的碉堡,古老的寺院,成了驻扎军队的兵营。名刹古寺进入它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饱经战乱,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塔寺焕发了青春。建国40年来,党和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双塔寺,特别是“文革”后,省、市政府对文物管理工作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十年中,迅速地医治了永祚寺的创伤,投资巨款,修复了重创于“太原战役”的宣文西塔;精心设计,新建了嵌满“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两套珍贵碣石的碑廊;收集和荟萃了散佚在全市各处,不同历史时期的石雕、石刻、石碑;仿建了具有明代特色,与永祚寺明代所建殿堂风格一致的寺院山门和前院东、西厢房;新植了数以千计的,来自山东菏泽的牡丹珍奇品种。使有着近四百载历史的古刹,一扫往日颓势,面貌为之一新。太原和日本的姬路市结为友好城市后,姬路市的日本友人,已在姬路市仿建了双塔永祚寺。1989年 3月,在姬路市建市200周年纪念日中,正式剪彩接待游人。

现状

如今,新生的双塔永祚寺,正以崭新的、热情的姿态,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中外游人。

明代牡丹太原的牡丹花,不见经传,无论从种植历史,还是种植的数量和品种,别说与洛阳,就是与彭县、亳县、淮阳、菏泽相比,也难以同日而语。可是,太原也有种植牡丹的历史,并且如今尚有明代中叶种植的牡丹花盛开于世,历经三百五、六十个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称作“明代牡丹”。这似乎又有别于几个牡丹花盛地,使其难以望尘,而值得提它一笔。

双塔寺文管所在“明代牡丹”的基础上,引进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种而言大约有30余种,从颜色来看,红、粉、黄、白、紫、绿、墨,可谓九色齐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古刹双塔寺,古技挺拔,竞放新花,整个梵寺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飘溢。中外游人世间接踵摩肩,争相观赏,置身于缤纷斑斓的牡丹花间,构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赏花风俗画。

双塔永祚寺的百年“明代牡丹”,名字叫做“紫霞仙”,它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的方形花坛里。“紫霞仙”,是这种牡丹花的古代名称,从洛阳的牡丹花品名称演变系统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紫霞仙的个名已经变作“紫云仙”了。

紫霞仙,属于毛良科,芍药属,牡丹种的多年生落叶灌木花卉。原产我国西北部,后经人工养植广种于河南洛阳,明代中叶徙植于太原。这种牡丹花种植年代久远,品种较为稀少,花型为单叶,也叫做单瓣型牡丹花,即使在盛开之日花瓣也比较少,是比较著名的观赏花。据养殖牡丹花和研究牡丹花种的工作人员讲,紫霞仙为早开晚收的牡丹花种,花期较长,花叶深绿,初开之时花瓣呈肉红色,盛开之际呈淡紫色,临近晚期则为正紫色,花期约20天。每当大部分品种的牡丹花开过盛期,临近凋谢或已经调落时,正是紫霞仙喷芳吐艳,馨放沁香,蓬勃盛开之际。那时节,它独树一枝,花团锦簇,紫中透红,红里发紫 ,至为壮观 ,无愧为牡丹花后期之佼佼者。难怪金元大诗人元好问看到盛开的紫霞仙时。倍感惊奇,欣然命笔赞美:

天上真妃玉镜台,

醉中遗下紫霞怀。

已从香国编熏染,

更怕花神巧翦裁。

把“紫霞仙”比作醉酒的杨贵妃,从天宫重返大地,憨卧于古刹院中。

如今,有着“百年牡丹”之誉的“紫霞仙”已经成为太原市游览名胜中的一景,名曰“明代牡丹”。

今者豫东柘人李冷云曾为诗《梦赏永祚寺牡丹》

都市糟杂心懒散,

难得醉与紫霞眠。

穿云度雾群芳尽,

余韵犹存三百年。

注:太原永祚寺存明代牡丹六株,号曰紫霞仙子。

双塔寺的历史沿革

标签:双塔寺,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