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百科知识>古人云: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的出处

古人云: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的出处

2023-06-04 09:25:08 编辑:leo 浏览量:662

古人云: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的出处

古人云: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的出处

“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无欲则无求,无求者,所以成其俭也。不知足,则物莫能盈其欲矣。莫能盈其欲,则虽有天下,所求无已,所欲无极矣。海内之物不益,万民之力有尽;纵无已之求,以灭不益之物;逞无极之欲,而役有尽之力;此殷士所以倒戈干牧野,秦民所以不期而周(疑为同)叛,曲论之好奢而不足者,岂非天下之大祸邪?” ——以上语出 西晋.傅玄《傅子·曲制》。 附:傅玄简介 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稠桑乡傅家原)人。傅玄之祖傅燮(143?—187),字南容,《后汉书》有传。他一生最后几年入仕居官期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转战南北,功绩卓著,成了“英雄”;出任汉阳太守,面对羌胡叛军,孤城难守,以身殉职,成了义士。他的性格特点,也通过这两桩事功本末,表现得鲜明突出。傅玄之父傅斡(175—219?),字彦材(一曰“彦林”),小字别成。史书无传。他的事迹散见于《后汉书·傅燮传》及《三国志》裴注中。傅玄生于汉末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这一年,其父43岁,居邺城相府仓曹属之职。不幸的是,傅玄年仅3岁就失去了父亲。故本传言“玄少孤贫”,说明他因幼年丧父,处境维艰。作为名门衰败之后的傅玄,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约明帝太和五年(231年)他15岁时进入洛阳太学。明帝太和四年(230年)即傅玄入太学前一年,又诏重经学,要求“学遭汉末浮竞之风和私学家法的渗透”。士人们在理解上分歧很大,并且太学师生分成两派:一派是“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派是“虚伪的真之人”。前言“以学问为本”,埋头经典;后有“以交游为业”,“不务道本”。傅玄属于后一激裤阵营,他虽入太学,却未染明袭简“当今年少”的恶习,孜孜以求,终于成为一位儒学后进之秀。魏晋玄学巨子皆出自权门势家,而且以目空一切年轻人居多。傅玄一生经历了玄学由兴而盛的全过程,呼吸着玄学的空气,接触玄学名流,目睹其放形夸张之派头,耳闻其噪喋不休之争议。太学就读,这是傅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傅玄被后人尊为西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禅悄人。他学识渊博,精通音律,擅长“乐府诗”,曾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一带)太守,领点农校尉,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时,他任散骑常侍。晋武帝时期,封爵鹑觥子,并以之为号,官位逐渐显达至驸马都尉、侍中、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等要职。他性格刚直严峻,能以身作则,为人楷模,嫉恶如仇,晚年因忤犯权贵而被免官。傅玄学问高深,参政同时还著述不辍,他曾与缪施等人一道被委派共撰《魏书》。据《晋书·傅玄传》载:“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惜其作品大多佚失,今仅存《傅子》二十四篇。在文学上,傅玄以乐府诗体见长,今存诗60多首,其中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突出。《文集》也仅有明人张溥辑成一卷,称《傅鹑觚集》,编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傅玄汲取各家之所长,形成了自己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认为自然界是按照“气”的自然原理运动的。“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民实则安乡重农,敬上而从教,贪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他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运动的过程,批判有神论的迷信观念。①为其以后财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世界观基础。傅玄的政论以荀子思想为宗,又吸收了汉魏思想家、政论家的思想成分,显示了儒法兼济的特点。

标签:莫大,天下,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