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百科知识>一生忠于燕国的太子丹,他的结局是什么?

一生忠于燕国的太子丹,他的结局是什么?

2022-10-03 13:27:53 编辑:leo 浏览量:650

一生忠于燕国的太子丹,他的结局是什么?

燕太子丹的名字叫做姬丹,是战国末期燕国的太子。公元前232年,秦国攻灭韩国前夕,燕太子丹被送到秦国当人质。但是,当时秦王嬴政对燕太子丹非常不友好,侮辱了燕太子丹。于是,燕太子丹偷偷地从秦国逃回了燕国。回到燕国之后,燕太子丹开始寻求报复秦王嬴政的办法,最后见到了荆轲。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国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为他送行,荆轲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最终,在呈献督亢的地图时,图穷匕见,行刺失败,荆轲被秦王的侍卫击杀,就这样死了。

是时,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chuāng)。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战国策》

一生忠于燕国的太子丹,他的结局是什么?

荆轲刺秦王

那么燕太子丹到底为什么要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是为了燕国的兴亡还是为了报一己私仇?

因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历史上,燕太子丹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但是,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有的人认为,燕太子丹这一生都在为燕国的崛起和生存而努力,虽然最终他也没能挽救燕国于危难,甚至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可以说燕太子丹对于燕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了自己的国家。

也有的人认为,燕太子丹所做的这些都是应该的。身为燕国太子,他理应为自己的国家而努力,他的做法,其实与战国时期的其他王公大臣们并没有什么分别。如果燕国灭亡了,燕太子丹的荣华富贵,权势地位也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消失,所以他不得不为燕国付出。

一生忠于燕国的太子丹,他的结局是什么?

燕太子丹剧照

实际上,燕太子丹与嬴政曾经有着一段深厚的友情。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取得相互信任,经常把王子或王孙作为人质抵押给对方,以保证两国之间合约的履行。燕太子丹就是这样,被燕王喜送到了赵国做人质。就是在赵国,燕太子丹结识了嬴政。

当时嬴政的父亲子楚在赵国做人质,而嬴政就出生在赵国。可能是因为相同的命运和遭遇,使得这两个少年成为了好朋友,据史书记载,“燕太子丹与与王善”、“秦王政少时与丹欢”,可见,当时两个人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善。——《资治通鉴》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史记》

后来,嬴政被他的老爸接回了秦国,没过多久,他老爸就去世了,嬴政成为了新的秦国国王。由于燕太子丹小时候曾与秦王是好朋友,所以,为了交结秦国,燕王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又把燕太子丹派往秦国做人质。

想到即将可以见到昔日的好朋友,燕太子丹心里非常地高兴。但,当他来到秦国之后,发现一切都跟自己想的不一样。此时的秦国已经成为了各诸侯国之间最强大的一个,对于燕太子丹的到来,嬴政完全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反而是一脸的冷漠和歧视,史书记载“秦王不礼”。

及秦王即位,丹质于秦,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资治通鉴》

对于嬴政的无礼和冷漠,燕太子丹感到非常的屈辱。于是,多次请求嬴政放他回国。但是,嬴政却百般刁难,故意不让他走。据说,面对燕太子丹的请求,嬴政不但没同意,甚至还冷嘲热讽地说:“等乌鸦的头变白,马生出犄角,就准许你回国。”没办法,最后,燕太子丹只能想法设法,历经千辛万苦地逃回了燕国。

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燕丹子》

一生忠于燕国的太子丹,他的结局是什么?

秦始皇剧照

就在燕太子丹逃回燕国之时,秦国把赵国灭掉了,陈兵易水河畔,马上就要兵临燕国了。眼看着燕国即将遭遇灭顶之灾,燕太子丹在这个时候开始策刺杀秦王。

那么,燕太子丹到底为什么要策划刺杀秦王嬴政呢?真的是担忧燕国会灭亡吗?还是另有别的目的呢?难道他没有想过荆轲刺秦一旦失败,会给燕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吗?

当时的秦国已经是各诸侯国之中的头号强国,已经灭掉了韩国和赵国。如果荆轲刺秦的计划一旦失败,或者是泄露出去,那么势必会激怒秦国。到那时候,秦军就会渡过易水河,直接消灭燕国。这一点难道燕太子丹没有想过吗?

史书上记载,燕太子丹在计划刺秦这件事上咨询了很多人的意见。其中包括自己的老师鞠武、燕国侠士田光以及刺秦的实施者荆轲。这些人都是有名的智者和侠士,难道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燕太子丹询问他的老师鞠武时,鞠武就明确地否决了他的这种想法。鞠武告诉燕太子丹说,如果事情一旦败露,就等同于给了秦国一个攻打燕国的理由,而燕国无论在军事实力还是综合国力上都比不上秦国,到时候就只有灭亡的下场。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肴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馀。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史记》

一生忠于燕国的太子丹,他的结局是什么?

荆轲剧照

可是,燕太子丹并没有听他老师的话,反而还私自收留了秦国的叛将樊於期。当时,鞠武极力反对收留樊於期,可燕太子丹却说樊於期是他的朋友,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他所同情的朋友。由此可见,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政的目的已经很明确,他考虑的是他自己,而不是燕国的兴亡。

那么,燕太子丹真的的认为仅凭荆轲就可以改变天下的局势吗?

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诸侯国之中的头号强国,并不单单是因为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早在嬴政之前,秦国就经历了数十年的变法,使得国力大增,在对阵“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中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比如,秦武王荡举鼎被砸死之后,秦国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内乱,陷入了国中无主的状态。在那时候,山东六国趁机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还被白起斩首二十四万人,让山东六国再一次跌入低谷。

可见,秦国不是一个依靠强有力的君主统治,才能够走向巅峰的国家。即使荆轲刺杀秦王成功,在对战山东六国的时候,秦国依旧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依旧有一统天下的实力。更何况那个时候,秦国已经消灭了韩国和赵国,大军已经到达易水河边,在这样的情况下,燕太子丹又凭什么认为杀掉秦王就能够避免燕国的灭亡呢?

按理来说,如果燕太子丹真的是为了燕国的安危考虑的话,他应该等万事俱备,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动手,不容有任何闪失。而事实上,在荆轲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燕太子丹就极力地催促荆轲上路。本来荆轲是要等到他的那位朋友到了再动身的,结果燕太子丹给他派了个秦舞阳就让他动身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战国策》

一生忠于燕国的太子丹,他的结局是什么?

秦舞阳剧照

而且,为了让荆轲尽快上路去刺杀秦王,燕太子丹让人用纯金给荆轲打造打水漂的金片;还杀了千里马,把肝脏煮了给荆轲吃;甚至还把美女的双手砍了下来作为礼物送给荆轲。燕太子丹这种不顾燕国贫弱,刻意讨好荆轲的行为,更像是让他为自己去达成某种心愿,而不是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而燕太子丹指派的秦舞阳就是个废物,一见到秦王后就浑身发抖,吓得变了脸色,根本没帮上什么忙。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史记》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名义上是为了燕国的安危,但更多的是为自己出一口恶气。年轻的时候燕太子丹与嬴政曾有一段深厚的友情,可是当嬴政当上秦王之后,却不念旧情,百般刁难、羞辱自己,所以燕太子丹一直怀恨在心。不管是收留樊於期也好,还是策划刺杀嬴政也好,都是在与秦王嬴政对着干。

嬴政要杀的人,燕太子丹就收留他;嬴政想要一统天下,燕太子丹就派一个刺客去刺杀他。燕太子丹所说的通过刺杀秦王嬴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在整个事件当中,燕国更像是燕太子丹的一个借口,更像是燕太子丹能够策划这件事的底气。

一生忠于燕国的太子丹,他的结局是什么?

荆轲刺秦王

所以,燕太子丹能够忽略事情败露的后果,执意地策划这件事。因为燕太子丹根本不用考虑失败的后果,如果事情失败,那么他还有燕国作为后盾,他还可以利用燕国军队来对抗秦军,他自己依旧可以完好无损,所以燕太子丹才会毫无顾忌。

可以看出,燕太子丹并不值得同情。如果他真的为了燕国着想,那么他就应该听老师鞠武的话,踏踏实实地为燕国的发展谋取新的道路。就像秦国曾经在危难当中崛起那样,切切实实的脚踏实地的去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冒险派一个刺客去刺杀秦王嬴政。

标签:燕国,忠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