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百科知识>怎样与00后沟通?

怎样与00后沟通?

2022-10-31 20:08:56 编辑:leo 浏览量:579

怎样与00后沟通?

怎样与00后沟通?

怎样与00后沟通?4个沟通技巧,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与孩子沟通时,要给孩子表达意见的空间,清楚明白地回应他们,这样的沟通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还可以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技巧,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这会让我们在沟通中事半功倍。1.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让学生感觉到谈话者和他是自己人,而不是家长老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和学生是自己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第一,要把平等的观念落到实处。第二,要善于寻找共同语言。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第三,要学会对孩子的事“感兴趣”。孩子如果认为家长老师和自己有“代沟”,就很难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一旦成为“自己人”,沟通时孩子更容易听得进去。2.没有白说的“废话”——调味品效应适量的“废话”,其实是人际交往中很好的润滑剂,也有人把它称为“调味品”。可以让谈话在很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容易让学生在瞬间修筑起心理防线。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再渐渐进入主题。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第二,“调味品”本身蕴含了教育素材,看似和谈话主题关系不大,但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弦外之音。这种方法在使用时需要教师的智慧,也就是“看似随意,其实刻意”,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3.“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一般来说,第三人效应有以下两种呈现方式。第一种: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以增强说服力。第二种做法:自己(第一人)不出面,而让第三人和第二人谈话,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者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这种做法在师生间有一些敏感问题或处理师生矛盾时最能发挥作用。当然,第三人效应不是万能的,在运用第三人效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慎选第三人:学生(第二人)和第三人的关系要良好,否则,第三人说话的可信度就比较低了。考虑孩子的个性:如果学生的性格比较独立,个性较强,平时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第三人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注意沟通方式的多样性:不要在一个孩子身上反复使用第三人效应。如果听多了第三人的话,孩子就会变得敏感、警觉,会加重对第三人信息的过滤,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也就会降低甚至失去。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如果第三人的话是无中生有,一旦“穿帮”,无论是第一人还是第三人,孩子对他的信任度都将大打折扣。4.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试图用一些广告信息说服被试,给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乐,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给。虽然可口可乐和那些信息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结果是得到可乐的被试往往比没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乐效应”。什么可以充当“可口可乐”?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手势……不要只顾自己埋头说话,给孩子准备一杯水或者一份小零食,这样既能消除谈话的紧张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运用“可口可乐”效应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可口可乐”一定要适合孩子的需求,“可口可乐”与孩子的需求越匹配,教育效果越好。第二,“可口可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谈话的主题和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切不可舍本逐末。也不要让孩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只要谈话就一定有“可口可乐”。偶一为之,效果不错;次数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标签: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