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百科知识>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概要或者介绍

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概要或者介绍

2022-11-22 18:18:06 编辑:leo 浏览量:678

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概要或者介绍

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概要或者介绍

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  片名: 第二十二条军规/22支队  主演: 艾伦.阿金 马丁.鲍尔萨姆 理查德.本杰明  导演: 迈克.尼科尔斯  地区: 美国  片长: 98分钟  配音: 英语  内容:  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一部黑色反战喜剧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有很多官兵想法逃避飞行任务及获得不法之财。  尤索林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他变严肃诚挚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他反复诉说“他们每个人都想杀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决心要逃离这个“世界”。于是他装病,想在医院里度过余下的战争岁月,但是未能如愿。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兔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最后,尤索林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世界到处都由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着,就像天罗地网一样,令你无法摆脱。他认为世人正在利用所谓“正义行为”来为自己巧取豪夺。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瑞典。  改编自约瑟夫·海勒著名小说,这是“黑色幽默”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版后就成为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畅销书,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同时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电影用诙谐嘲讽的笔法,放大了一幅挺有意思的人情讽刺画。故事围绕这第二十二条军规展开。这是一条没法违背的军规,就象哲学中的悖论一样,他规定了所有的人不能离开军队,除非他得了神经病,但得了精神病的人能要求离开吗,除非他又是正常的,这是个圈套……  开始的片段拍得很有气派,但其后的发展却稍嫌混乱松散,未能贯穿主题。不过,有许多片段都拍得相当出色,而且娱乐性不低。  关于原著  荒诞的骚乱:《第二十二条军规》  谈论起“黑色幽默”小说,不能不提起赫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是“黑色幽默”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版后就成为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畅销书,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同时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成名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皮亚诺扎岛的一支美国空军飞行大队的活动为题材。但赫勒创作这部长篇,并未具体描写战争。战争的正义与否,战争双方的胜负,他都不予关注。他只是怀着一种深刻厌恶以至绝望的情绪,借用战争这个宽广而又充满混乱感的舞台,表现他主观感受到的社会荒谬和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处境及命运。作者不惜用歪曲现象以至使读者不住对本质发生怀疑的惊世骇俗之笔,用似乎不可能来表现可能发生或实际上发生的事情,从反面揭示他所处的现实生活的本质。作者在我们面前勾画出一个光怪陆离,头绪纷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各种怪诞的事情不断发生,各种怪癖的人物不停地窜动,演出了一幕幕狂想型的人间闹剧。诸如飞行联队的德里德尔将军,第二十七空军司令部佩克姆将军等人的荒诞行为;野心勃勃的谢司科普夫少尉不惜一切向上爬,终于当上了中将司令官;大发战争横财的伙食管理员文杰;将全部黑市买卖的收入都花在纯碱威士忌酒和下流图片上的内图勒,等等。以上这些人物,几乎每一个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他们的言谈是那样不合情理,举止是那样的离奇怪诞,有他们构成的世界确实是一个疯狂的世界,然而它又不是毫无现实生活依据的“天方夜谭”,赫勒所描写的这样一个疯狂世界,实际上是作家感情钳制下扭曲和变形了的社会现实。在这个社会中,一向宣传的正义,爱国,真理,勇敢成了谎言和欺骗,而自私,贪婪,疯狂和混乱却组成了社会的内囊。  赫勒宣称,人生是受某种非人的力量控制的,并且这种控制力量不断增强。出于对这种非人力量的探寻,再加上对社会现实荒谬感的根深蒂固,他在小说中竭力要表现一种在具体事物之上,支配着人类,统治着世界的力量。作者在小说的扉页上写道:“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什么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呢?他包括哪些内容呢?小说以主人公尤索林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经历,回答这一问题。尤索林指望回国,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空军军官必须完成规定的战斗次数才能回国。他执行了48次飞行任务后,高兴地认为他可以回家了,但一等兵温特格却纠正他说,“不行,你不可以回国”,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无论何时,都得执行司令官命令你作的事,即使在你飞满规定的次数后还叫你去飞行,你还得去飞,要不然你就犯了违抗上司命令的罪行。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一切精神失常的人员要停止飞行,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个人在面临真正的迫在眉捷的危险时,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就证明他不是疯子。于是就产生了如下逻辑:如果你疯了,可以允许停止飞行,只要你提出请求就行。可是你一旦提出请求,就证明你不是疯子。这条捉弄人,折磨人“军规”在作品中无所不在,象梦魇般地使人无法摆脱。  由此看来,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个并不存在而有无所不在的东西,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军规,应当是一种铁的制度,一种严密的组织纪律,有着明白具体的指示和精确的规范性。可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却不然,它象浮云一样漂忽不定,象梦幻一样瞬息万变,一会儿命令这个,一会儿又限制那个,它有无数项内容,对一切领域都生效。它具有超指鹿为马故伎的无边法力,能使蛮横显得公允,残暴成为正义,白痴变成智慧,盗窃成为荣誉。很明显,这样一条具有无上权力和任意性的军规是一种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的象征,是把非法和犯罪合理化的专制主义法律。它是一项具体的条文,更是一种抽象的现实。而从更深的哲学层次上看,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着统治世界的荒谬和疯狂的一种本体的存在,具有形而上的含义。赫勒把这种“形而上”的现实设计在战争的舞台上来表现,也许是为了让战争的强制性和动辄生死的环境,使那种在和平时期也统治着人类的荒谬得到了一种适当的比喻。  在赫勒的笔下,既然现实已经把精神,道德,真理,文明等等价值标准一股脑儿地颠倒过来,那么英雄这一概念的含义,也必然随之发生根本变化。《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已经不存在古典中的英雄形象,只有一些被现代社会扭曲了的反英雄,如小说中所描写的尤索林。  小说最后以尤索林乘上橡皮舟逃往幻想中的自由天地——瑞典结束。赫勒想借此表明,要对付这个荒谬的现实社会,唯一的路就是逃脱。但逃脱能否摆脱第二十二条军规呢?恐怕不行,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成为固定于现代人性中的一种东西,因而解救的更好方法大概在于改造现代社会以使现代人性更加健康。  原著简介 · · · · · ·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黑色幽默出现于六十年代,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这种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变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更加反常无理,丑恶可憎,其中也寄托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悲观和痛苦心情。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一个飞行大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本书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那样,“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它只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残暴和专横的象征,是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是捉弄人和摧残人的乖戾力量。它虽然显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绝望害怕,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海勒认为,战争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谬的,只能制造混乱,腐蚀人心,使人失去尊严,只能让卡思卡特、谢司科普夫之流飞黄腾达,迈洛之流名利双收。在他看来,战争也罢,官僚体制也罢,全是人在作祟,是人类本身的问题。海勒的创作基点是人道主义,在本书中着重抨击的是“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众多,但大多根据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夸大到漫画式、动画式的程度,而有的则是象征性的。如卡思卡特着重表现了官僚体制的专横无理,迈洛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谢司科普夫着重表现的是军事机器残害个性。就连本书主人公尤索林,重点描写的也在于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尤索林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是个荒诞社会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义感,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可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逐渐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一条求生之路,并最终逃往一个理想化了的和平国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过程,成为一名“反英雄”。  《第二十二条军规》之所以能一鸣惊人,成为“经典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摒弃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一方面采用了“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一件件,一个个都变得反常、荒诞、滑稽、可笑,描绘出一幅幅荒诞不经的图像来博得读者的凄然一笑,并且让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这部作品“看来胡搅蛮缠,其实充满哲理,因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隐含的非理性成分。”本书的语言也极有丰采,充分显示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语言特点。用故作庄重的语调描述滑稽怪诞的事物,用插科打诨的文字表达严肃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讽的语言诉说沉重绝望的境遇,用冷漠戏谑的口气讲述悲惨痛苦的事件,当然本书也存在寻求噱头和繁复冗长的缺点。  作者简介 · · · · · ·  海勒(1923一)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此后即离开学校,到《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部任职。1961年,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一举成名,当年即放弃职务,专门从事写作。  除《第二十二条军规》外,海勒还发表过长篇小说两部:《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前者通过对美国中产阶级经理人员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他们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后者用诙谐嘲讽的笔法,通过一个试图涉足官场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幅有关美国政治、社会生活的讽刺画。海勒也曾写过剧本,如《我们轰炸了纽黑文》等,但影响不大。  海勒的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的哈哈镜和放大镜,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当然,他的作品也带有黑色幽默派文学的一些通病,如对社会现实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等。  在线看《第二十二条军规》: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h/haile/dese/index.html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foreign/jungui/jungui.html

标签:第二十二条,军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