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百科知识>以《墓碣文》为例,请谈谈反讽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

以《墓碣文》为例,请谈谈反讽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

2022-12-21 21:26:43 编辑:leo 浏览量:646

以《墓碣文》为例,请谈谈反讽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

以《墓碣文》为例,请谈谈反讽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

“反讽”作为一种结构原则,往往表现为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压力,任何叙事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受到文学语境的压力,同时又给予语境以冲击。这种互相间的压力如果使叙事反向指向了自身,产生了自我矛盾,便构成了反讽。反讽的存在,使文本中各种对立因素结合而成审美对象的有机整体。而“反讽”作为鲁迅小说的结构原则  如《墓碣文》以“墓主”替自己预刻的碑文,表现了“自啮其身”“抉心自食”之痛中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墓碑正面的碑文可以视作墓主公开于世人的世界,这一世界跟世人就处于难以想象的对立。“……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在世人的狂热之中看到的是毛骨悚然的冷酷因而“中寒”产生恐惧;世人奉为“天上”的,墓主却视为危险的“深渊”,这中间包含着跟一切社会体制的“对立”,因而也包含着可能在一切社会体制中都得以坚持的追求。“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不仅有着对世人盲目性的批判,也有着将自己视作世人的一份子的那种命运同质性的自觉认识,“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与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野草·希望》)正是这样一种双重极端的对立,墓主最后的“归宿”只能是在“无所希望”,即世人看不见希望的地方才能“得救”。“……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游魂”是一种跟人世处于极端对立而孤独的处境,由此化成的毒蛇,其复仇不是指向世人而是指向自身,不仅仅表达着鲁迅“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18]的立场,也使读者关注于解剖本身而不是解剖谁的问题。碑文最后一句“……离开!……”更直接表达了“驱除旁人”而“自啮其身”的决绝。墓碑阴面的文句未免不可以看作墓主更不被人世所知的情况。“……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挖出自己的心来自食,这一在世人看来荒诞、可怕的形象,却包含着探知“心”(生命、潜意识、人性)之“本味”的追求,而其“创痛酷烈”又是世人难以忍受的,因此“本味何能知?”正是人生巨大的悖论。“……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然而,更大的困窘在于,人认识自己的本心本是一件最痛苦乃至恐怖的事,而当忍受“创痛酷烈”,“痛定之后,徐徐食之”时,时间已使得本心被忘却而“陈旧”,“本味”已无所知了。任何人,包括鲁迅,都无法完全知道自己的本心,但人又都是眷恋本心并在本心驱使下做着种种事的,这的确是一种最深广的人生悲哀。“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这一句墓主尸身坐起对欲逃走的“我”说的话,是以墓主再次承受世人无法接受的死亡的“真相”而表明了最终虚无中也不会停止的寻求。《墓碣文》就是在这样一种拒斥世人的“独语”中完成着生命的存在。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这句话包含了“狂热”与“寒冷”之对立与转换的各种涵义,“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样的眼光,自然是向下向下再向下,于是看透了天堂中的地狱!《墓碣文》中,还有这一句——“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如“大毒蛇”般的“游魂”就是缠绕在鲁老头心里的“毒气”和“鬼气”——“不以啮人,自啮其身”——是用来自我解剖的。《墓碣文》中的死尸,他的心灵的历程载在墓碣文上。墓碣文阳面上第一段的四句话真正是充满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带有屈原《天问》的奇瑰。第二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是心灵的历程,也是战斗历史的象征化。实际上,也是作者“五四”前后两次思想历程的象征。即经历了狂热和兴奋,又经历了冷落和寂寞;梦恋过光明,遇到过黑暗。于是在后两句中就有沉痛悲愤的声调:“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话是在前二句由狂热而中寒,由天上而见深渊之后,归于失望,归于绝望。许杰曾指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说,希望是虚妄的,绝望也是虚妄的,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之为虚妄一样;那么,既然绝望和希望,同样的虚妄,那么,与其采取绝望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生事物,又何不采取希望的积极态度,对待一切人生事物呢?”这种看法其实也是鲁迅当时的看法。然而,《墓碣文》中死尸的思想却并非完全如此。死尸的思想中存在着更深的,不能解决的矛盾。所以,第二段以毒蛇象征这种矛盾,以至使人带着这种矛盾而痛苦死去,所以,第三段只有两个字:“离开!”死尸希望后来者去寻找自己的道路。墓碣文阴面的残文和墓中胸腹俱破的死尸,都在进一步说明思想矛盾的痛苦曾如何折磨这个死尸。上面写道:“答我。否则,离开!”同碣文阳面的“离开”,意思是一样的,再重复一次,表明死尸是认为它的思想是无人可以解答的。作梦者“我”,是不能解答的,因此“疾走”而去。“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死尸仍然留在他过去的痛苦中。“我”对死尸提出的问题,虽不能解答,却也不愿沉湎于其中。由于写作《野草》时,正值鲁迅通过长期探索将要发生思想飞跃的前夜,巨大的思想裂变必然伴随着深刻的思想矛盾。由《墓碣文》我们体悟到:鲁迅在痛定之后,逐渐摆脱了痛苦,重新解剖自我,以求认识自我,表现出鲁迅与旧我尽快决绝的态度和心境。是的,鲁迅是痛苦的,所以,才有了影子的告别是的,鲁迅肩负着责任所以,才会有过客前面的召唤但是,鲁迅一直在反抗所以,才成就了鲁迅,看吧,他一直站在悬崖的边上,保持着挣扎的姿势,“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标签:墓碣,反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