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生活百科>宣统元年是公元哪年

宣统元年是公元哪年

2022-11-22 08:48:14 编辑:lily 浏览量:621

宣统元年是公元哪年

是1909年。

宣统为清朝第十二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

自1909年启用至1912年2月12号后废除,1917年6月底,在张勋拥戴下1917年7月1号第二次登基,通电全国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清王朝改元宣统,寓意“宣告天下王朝大统”,有为王朝统治的正当性辩护之意。

宣统元年是公元哪年

扩展资料:

年号,是中国帝王纪年的方式,也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它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延续了两千余年。

而每一个帝王年号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寓意。溥仪一生命运多舛,他的年号也用了三个。分别是:宣统年号(1909年——1911年)、“大同”年号(1932年——1933年)和“康德”年号(1934年——1945年)。

一、清朝皇帝,宣统年号

光绪皇帝38岁崩世,一生无子。所以在光绪皇帝病危之际,慈禧太后选中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为帝。载沣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的儿子。

溥仪做为光绪皇帝的亲侄,生下来就是醇亲王王子的身份,与光绪帝同为道光皇帝后人,血缘相近,这样能够确保皇室血统的一脉相承,这也就是溥仪被慈禧拥立为大清皇帝的原因。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得知,溥仪的父亲不是皇帝,祖父也不是皇帝。他的曾祖父是道光皇帝。溥仪继承皇位后,次年改元宣统。而溥仪的这个年号的含义,与他的曾祖父道光皇帝也是有关联的。

道光皇帝在1850年去世。其子亦詝继统,是为咸丰皇帝,给父亲道光帝上庙号为宣宗。溥仪年号的第一个字“宣”,是他曾祖父的庙号。所以,溥仪年号宣统的含义应是:延续宣宗(道光帝)的统治。

载湉的光绪“缵道光之绪也”与溥仪的宣统“延续宣宗的统治”两个年号的含义,实际上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道光皇帝的后人。这就是溥仪年号宣统的真正含义。

宣统年号只使用了三年,溥仪便在革命的浪潮中退位了。时隔五年半之后,溥仪复位,再次使用宣统年号。

1917年7月1日,被称为“辫帅”的张勋扶持溥仪第二次登基,并把当年的民国六年,改成宣统九年。

这次宣统年号只恢复了十二天,溥仪便再一次退位,他的宣统年号也随之被废除。所以,“宣统九年”,是一个没有真正存在过的年代。

二、伪满执政,“大同”年号

溥仪不甘心清朝灭亡,时刻找寻复辟的时机。最终,溥仪把复辟大清朝,恢复皇位的希望寄托在了日本人的身上。

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到天津静园,以“复辟帝制”和“由宣统帝完全做主”的幌子下,来诱骗溥仪到东北做“皇帝”。

溥仪已经被复辟的美梦冲昏了头脑,对土肥原贤二的话没有产生任何怀疑,认为这是恢复大清祖业的起点。

在会见土肥原贤二的八日后,他从天津潜往东北,投靠了日本侵略者,迈出了充当侵略者傀儡的第一步。

起初,溥仪先到鞍山的汤岗子,行动开始受到了限制。几日后又转到旅顺。在旅顺期间,溥仪的复辟梦就被打碎了。

1932年2月23日,溥仪在旅顺的肃亲王府会见板垣征四郎。他明确的告诉了溥仪,新国家名叫“满洲国”,定都长春,改名“新京”。

由溥仪来做这个新国家的“执政”。并且把已经拟好的《满蒙人民宣言》、《执政即位宣言》以及五色的“满洲国国旗”放到他的面前。

这是与溥仪的主观愿望相违背的,是不能被溥仪接受的。第二日,板垣征四郎通过郑孝胥告知溥仪:军方的要求再不能有所更改。如果不被接受,就只能看做是敌对的态度,军方也只有用对待敌人的手段作答复。这就是军方最后的话了。

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长春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定年号为“大同”。溥仪的心中当然是希望用曾经的“宣统”年号,但是这可由不得他了。

三、“康德”年号

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的两年之后,经过日本政府的允许,溥仪第三次“称帝”。日本政府允许溥仪再次做皇帝,并不是真想把权力交还给溥仪。

而是想表明“日本并没有吞并‘满洲’的野心,‘满洲’既然能够自由地拥戴自己的‘皇帝’,当然不能说是日本的殖民地了”。

这实际上是日本政府对中国东北人民的一种欺骗。日本政府认为,让溥仪做“满洲国”的“皇帝”,更有利于日本长期对中国东北的统治。结果却是欲盖弥彰了。

根据《末代皇帝传奇》一书的记载,溥仪给自己起年号为“康德”。“康德”年号并不只是如溥仪所说的敬仰康熙之意。这两个字的背后,还暗藏了溥仪与日本关东军之间的矛盾。

“康德”年号的“康”字确实指康熙皇帝之意,是为了表达对先祖康熙皇帝的崇敬。但是“德”字,指的是光绪皇帝。

1933年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官菱刈隆告知溥仪,日本政府准备承认他为“满洲帝国皇帝”。这个消息另溥仪非常振奋。

溥仪想要在登极大典之时身穿大清皇帝的龙袍,以表明自己是正统的清朝皇帝。于是,溥仪派人到北京荣惠太妃那里取来了一件保存二十二年之久,曾经光绪皇帝穿过的龙袍。

龙袍穿在身了,溥仪的心中异常兴奋。没想到,日本关东军却给了溥仪当头一棒。关东军司令官说,日本政府承认的是“满洲国皇帝”,不是“大清皇帝”,不能穿清朝的龙袍,只能穿“满洲国陆海空军大元帅正装”。

得知此消息的溥仪极为气愤,于是溥仪派出了郑孝胥与关东军交涉。最终,板垣征四郎同意溥仪在祭天时穿清朝皇帝的龙袍,但登极大典时必须穿大元帅正装。溥仪也只好同意。但是,这件事情让溥仪对日本关东军产生了怨恨。

1934年3月1日,溥仪第三次“登基”,正式改元“康德”。溥仪之所以要用清德宗光绪皇帝的“德”字,是因为在1908年溥仪入宫之时,根据慈禧太后的旨意,继承同治皇帝为嗣,并肩挑光绪皇帝为嗣的。

既然日本关东军不承认溥仪是“大清皇帝”,不让溥仪穿清朝皇帝龙袍,那么溥仪只好取“康德”这个年号来向世人表明自己是继承清德宗光绪皇帝的正统的大清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宣统

标签:哪年,宣统,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