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生活百科>去个性化的什么叫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的什么叫去个性化

2022-11-24 06:30:02 编辑:lily 浏览量:612

去个性化的什么叫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

社会助长表明群体可以唤醒人们的驱力,社会惰化表明群体能分散责任。当唤醒人们的驱力和分散责任相结合的时候,规范的限制就好像消失了。在1967 年,200个俄克拉何马州的大学生聚在一起,看到一个遭到挫折扬言要从塔上跳下去的年轻学生,他们就一起开始喊:“跳、跳、跳……”结果,这个学生真的就跳下去并摔死了。是群体的力量使这群大学生变得兴奋,变得胆大妄为而出现了鼓动别人自杀的行为。实际上如果当时是一个大学生,我们很难想像他会去鼓动别人自杀。像这样,在某一种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开规范限制,失去个人责任感,出现去个性化现象。

比如,在临时性大群体中,球迷们闹事,每个人都很少考虑自己行为的适当性,很少考虑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一个老人躺在马路边,如果你一个人单独从他身边路过,你可能会过去看看他是生病了还是摔倒了,把他扶起。但是,如果你置身子上下班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你看到老人躺在路边,可能也不会停下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帮老人一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去个性化的例子。可见,去个性化的实质是在群体之中个人责任心、责任感的降低。

去个性化的实验研究

关于去个性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见到的是法国社会学家黎朋于1896 年著<论群众》一书时提出出的个人在群众中会失去个体意识。

真正的实验研究始于本世纪50 年代。1952 年,费斯廷格、佩皮通和纽康姆进行了去个性化的实验。他们要求各组男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议论自己父母的缺点。一种条件是,被试身戴名签,互称名字,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这是可辨认组;另一种条件下,被试身着长袍,头戴面罩,只露出眼睛和鼻孔,相互都不知姓名,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这是去个性组。结果表明,去个性组肆无忌惮地数落、辱骂自己的父母,充分表现对自己父母的厌恶与不满。在各组议论完了之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试对再次参加议论的喜欢程度,结果,去个性化小组比其他小组对群体成员更加富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们更喜欢在去个性化的小组里再次议论自己父母的不是。

1970 年,津巴多对去个性化做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他将女大学生四人组成一组,告诉她们,为了研究移情作用,要求她们对隔壁房间的两个女生实行电击。与费斯廷格等人的设计类似,一组是去个性化组(穿上特大号白色实验服,戴上头盔,不称姓名),一组是可辨认组(直呼姓名,戴姓名标签)。在实施电击之前,让被试听将被电击的两个女生的谈话录音。其中的一组听起来是举止文雅,心地善良,讨人喜欢的(她说自己的工作是教育智力迟钝的儿童,现时还在支持自己的未婚夫攻读医科学校);另一个听起来是自我中心、令人讨厌的(她说她特别讨厌犹太学生)。结果,去个性化小组实施电击的时间平均为900毫秒,可辨认组成员平均使用电击时间是470毫秒,前者是后者的2倍。实验进行 20次,当进行到第10次电击时,两个女生挣脱了绑在手上的皮带,但又都被被试重新绑好,继续完成后10次电击。在后10次电击中,去个性化组对两人的电击时间都延长了,而可辨认组则区别对待,延长了对讨厌者的电击,却缩短了对善良者的电击。津巴多根据这项研究认为去个性化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群体成员的匿名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匿名者,别人认不出来自己;另一个特征是责任分散,责任分布在群体的每个人身上,由大家承担,个人责任丧失。因此,一向被认为是文质彬彬的女大学生,在去个性化的条件下也会做出电击自己同学的残忍行为。

去个性化研究的意义

去个性化的研究为解释暴力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找到一条途径。去个性化是一切不道德行为、暴力行为、反社会行为发生的条件之一。

例如,研究表明,大城市偷盗、抢劫等各种反社会行为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大,人们彼此直接接触较少,因此同乡村人相比,城市人匿名性更大,去个性化程度更高,因而犯罪率也更高。津巴多把一辆汽车置于纽约市区街道旁,用望远镜在远处观察结果发现,在26小时内,汽车上的冷却器、收音机、雨刷、汽油桶等所有容易拆卸的都被偷走了。而且都是穿着整洁的白人干的。而在小村镇放同样l辆汽车长达九天,除去有一天下雨,一位过路人把开着的引擎盖子盖好之外,无人碰它。

要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使人们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尽可能减少去个性化的程度,使责任分工明确,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使每个人都难以逃避自己的责任。比如,各行各业的人们有一些职业服装,军人要穿军装,警察要穿警服,学生要穿校服,戴校徽,这相当于给每个人贴了个标签。一名警察穿上警服走在街上,面对歹徒行凶,就很难袖手旁观;大学生带上校徽,在很多情况下,对自己的行为和责任就有了更多的约束。如果不安排值日生,教室里就没有人擦黑板。如果不仅安排了值日生,而且把值日生的名字每天写在黑板上,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去个性化的原因

在去个性化的研究中,津巴尔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什么在群体中会产生去个性化现象,可能的原因如下: 即去个性化者的主观状态。群体中成员的活动往往并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的,而是具有群体的意义,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这样群体就淹没了个性,而且群体成员越是无个性特征,他们的自我感觉越少,行为也就越缺乏自我控制。研究表明,让去个性化的男大学生对一个无辜受害者施以电击(其实是假电击),然后要求他们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体验描述出来。去个性化的被试认为自己情绪稳定,自觉性不够。由于群体的淹没,减少了个体的自觉性,表现在行为上具有冲动性、无约束性与破坏性,因此他们可以肆元忌惮地为所欲为,匿名的暴徒往往无恶不作。可以说,犯罪群体规模愈大,其成员愈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变得凶残无比,丧心病狂。

去个性化的什么叫去个性化

标签: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