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优问>生活百科>清平月(晚春) 意思 黄庭坚

清平月(晚春) 意思 黄庭坚

2023-03-03 12:43:19 编辑:lily 浏览量:558

清平月(晚春) 意思 黄庭坚

清平月(晚春) 意思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赏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首句因晚春景色将尽,内心惋惜,心绪茫然,才有此痴情的发问。  次句作答:“寂寞无行路。” “寂寞”二字,写出春归的无影无声,同时也暗示出词人的孤寂之情。  这里似问非问,似答非答,两句含蓄隐微,惜春之情于不经意间透露了一点。一开章即点明题意,是伤春悼春。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若有人”一句假设,语气并不肯定,说明作者对此假设信心并不足。看来,虽有与春同住的痴情,但希望渺茫。  话说得天真、恳切,足见作者对春的一腔深情。  这是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阕第一句直接说出:“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舂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词人为了到处寻找春的遗迹,于是便去“问取黄鹂”。为什么寻春要问黄鹂呢?黄鹂鸣于春夏之交,该知道春天的去处吧,这是其一;冯贽《云仙杂记高隐处书》中有“往听黄鹂声”句,词人在这里借黄鹂来抒发自己的心胸——形势不利,老大无成,春风得意的往日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只有隐居山林,自得山水之乐,这是其二。  “除非”是“只有”的意思,语气坚决,与“若有人”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一丝希望。  作者就这样漫不经心似的,一会儿说不知春归何处,一会儿又好像知道;一会儿仿佛有人知道,一会儿似乎只有黄鹂知道。迷离朦胧,真意不露。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当作者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黄鹂身上时,结果再次让人失望——“百啭无人能解”,因为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这种归隐之念,很难为世人所理解,因此黄鹂啼叫虽然十分宛转好听,但也无人能解,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总说】  在这首词中作者分明惋惜春的归去,但又不费劲似地掩住了这种感情。全词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十分委婉含蓄,看不出丝毫的伤春之感。直到词尾才隐约显现出作者的真意。作者就这样跟读者捉迷藏,将一腔惜春深情全部掩埋在平淡朴实而又像谜语一般的语言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黄庭坚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与其它词人写伤春的词相比,他的构思比较别致,描绘得生动、形象、含蓄,具有诗意,令人爱读。词的上片写春天归去,下片写他寻觅不到春天的失望心情,作者晚年曾被贬官两次,这首词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可能是作者藉伤春之情,抒发自己的理想无法实践,怀抱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在这首词中充满了“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的感慨,然而用笔含蓄。全词是自问自答的形式,在自问自答之中饱含忧怨、惆怅之情。作者以词来抒写胸怀,颇受苏轼影响,这对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来讲,起了良好的作用。

标签:晚春,清平,黄庭坚